
高素質的員工隊伍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根基。近幾年,公司堅持“生產經營”與“隊伍建設”兩手抓,牢固樹立行業能效領跑和“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”理念,勤耕不輟,精業篤行,深挖生產裝置潛能和人力資源潛力,著力加強現有員工隊伍建設,統籌謀劃扎實推進,逐步將人才短板變為企業發展“潛力板”,主要產品產量、人才隊伍紅利競相釋放,生產經營效益穩步攀升。 在“總量”上下功夫 減冗員增效率 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。面對多變的市場形勢和行業競爭壓力,公司以扁平化改革為抓手,因地制宜建立能進能出機制;以減員提效為突破口,靶心向內準確發力,整合組織機構,精減崗位冗員,實施富余人員合理退出。優化創新用工形式,減少非關鍵崗位人員配置,加大業務外包、勞務外包、市場化用工及合同制人員外派技術服務等力度,持續降低用工總量和人工成本。通過總量逐年優化,公司在崗員工總量較2016年扁平化時下降28.90%;人均勞動效率得到大幅提升,2022年達到了744.72噸/人,較2016年提高了78.07%。 在“結構”上下功夫 優存量提質量 作為老國有企業,員工隊伍整體年齡結構偏大、人才隊伍梯隊建設青黃不接等現狀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嚴重掣肘。經過綜合分析和細致謀劃,公司制定了中長期結構優化方案,堅持人才“適量引入”與“本土內生”相結合,努力打造內部素質過硬的員工隊伍。把住源頭入口關,篩選招聘高等院校優秀畢業生補充企業新鮮血液;拓寬員工選拔晉升渠道,搭建在職學歷提升平臺,暢通職業生涯發展通道,促進員工崗位成長成才。平臺搭建以來,累計214人參加了在職學歷提升教育,89人取得了相應的學歷證書。積極開展職稱評審及技能鑒定工作,435人參與中、高級職業資格技能等級鑒定,215人晉升各序列技術職稱,同時規范員工退出流程。落實國家相關政策,為符合條件的到齡員工辦理正常退休、病退、兩參人員內退手續等,清理各類不在崗人員。隊伍年齡、學歷、技能結構等均得到較大改善,公司員工隊伍年齡結構趨向年輕化,高技術、高技能人才占比逐年提升,大專以上學歷、技能等級人才、專業技術人員占比分別提升7.77%、6.30%和2.80%。 在“機制”上下功夫 搭平臺挖潛力 改革促發展,先行展作為。按照國企三項制度改革要求,公司率先實施了定編定員、薪酬調整、銷售體制機制等多項改革,為員工隊伍優化注入新動能。先后制定下發了《專業技術崗位公開競聘管理辦法》《員工退出管理辦法》《差異化薪酬管理辦法》等制度,通過公開競聘、不勝任崗位退出、差異化薪酬分配等手段,不斷優化完善“運行規則”,營造公平競爭的干事氛圍,激發員工隊伍內生活力。2023年在三支隊伍人才評聘中,新聘任28人,晉升4人,降級1人,取消資格6人。1-8月份組織專業技術崗位競聘4次,6名生產一線優秀員工通過努力進入管理技術崗位。 在“培育”上下功夫 強體能增動能 培訓是員工最好的福利。以“全員提素”為目標,人力資源部強化培訓頂層設計,分層分類抓好落實。從員工賦能工程和隊伍中長期建設入手,有序開展各項培訓計劃。通過外引理念、內夯基礎、平臺打造、資源優化、考評創新、正向激勵等形式,加大員工在崗培育培養,先后創新開展新員工“青苗計劃”、大學生“青英計劃”、班組長“基石計劃”、內訓師“蒲公英計劃”及導師帶徒、崗位輪換等系列培訓,不斷提升員工崗位綜合素能。在公司2023年上半年的崗位能力勝任綜合測評中,考試合格率突破98%再創新高。1-8月份,累計發放各類培訓專項獎勵50余萬元,超600人次享受到崗位培育帶來實實在在的“獲得感”。 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。在公司高質量發展的形勢和要求下,我們將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,持續營造公平競爭的干事氛圍,不斷激發員工隊伍內在潛能,為企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和活力。(人力資源部 黃曉英)